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学术活动月”开幕仪式暨“翱翔天语”博士论坛第49讲圆满完成

发布时间:2023-12-12 访问:

为大力弘扬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交流的机会与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研究生院于11月30日下午14:30在交通科技大厦601正式启动2023年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首次活动由公路学院承办。研究生院执行院长吴涛、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天智、研究生院副院长柳有权、首次活动承办单位公路学院副院长马峰、各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及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全体工作人员、导师代表、学生代表共80余名师生出席会议。开幕仪式由柳有权主持。

学术活动月开幕式

高天智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本次学术活动月面向对象为全体研究生,开展时间为11月30日至12月30日,以“提升学术能力,强化学术素养”为主题。他指出,开展学术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展现我校研究生求实创新的科研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学习热情,营造思想碰撞、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希望各学院能够积极调动研究生导师及学生积极性,以学院为主体自觉开展博士论坛、学术沙龙等一系列高品质、多维度、跨学科的学术类活动。

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高天智宣读活动方案

吴涛对研究生提出三点要求,即“目标、努力和底线”。他希望研究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目标,立鸿鹄志,争做奋斗者,持之以恒的前进,不断打磨,在科学研究领域谱写华章。他强调,研究生应该增强底线意识,保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拒绝急功近利,反对心浮气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

研究生院院长吴涛致辞

开幕式现场

开幕仪式后,学术活动月第一次活动暨“翱翔天语”博士论坛第49讲正式开展。活动由马峰主持,公路学院研办全体成员、研究生辅导员及60余名研究生参加活动。

公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博作题为“基于势场理论的高速公路风险态势数字化甄别与预警方法研究”的演讲。王博介绍,在高速公路环境中,多个目标(如车辆、障碍物、出入口等)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的复杂交通状况。这类场景下往往存在连续多车道变道、紧急制动等车辆高风险交互,其不可预测性使得行车风险增加,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多变性、不可预测性、反应时间短、视觉和认知负担增加和连锁反应。

通过道路监控的实时轨迹数据感知获取数据、势场理论的风险量化指标构建量化风险、实时轨迹的碰撞风险评估方法评估风险,最后考虑上游交通特征的风险预警模型进行风险控制可有效减少现在复杂场景所存在的问题。

王博提出,之后的研究可以从实时交通数据感知多源化、智慧交通安全设施普及化和交通风险预警管控个体化三方面进一步探讨。

公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怀鑫作题为“桥址滑坡对在役桥梁桩基的影响机制及其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的演讲。他指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山区开展的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建设项目数量剧增,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我国极端、恶劣的天气在各地区发生的频率逐渐增高,由桥址滑坡诱发的桥梁灾害问题日益凸显,故研究桥址滑坡对在役桥梁桩基的影响机制及其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通过抗滑桩加固桥址边坡对桥梁桩基受力特性影响,进行受力分析和数值仿真分析得出桥址边坡治理表明应优先防止桥墩变形,其次控制和治理桥址边坡,当桥梁不可避免地穿越滑坡时,建议采取减少桥墩数量和采用大跨度桥梁从滑坡边缘穿越的策略。随着后排抗滑桩的布置位置与桥梁桩基距离的增大,桥梁桩基桩顶处水平位移与内力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趋势,且后排桩最佳的布设位置与边坡稳定性有关,边坡稳定性降低,最佳位置靠近桥梁桩基;而前排抗滑桩最佳位置与边坡稳定性无关,随着布设位置远离桥桩,加固的效果逐渐降低。两者相比,后排抗滑桩加固效果更好。坡脚桥桩采用后排抗滑桩加固的最优距离为6~10m;坡中桥桩采用后排抗滑桩加固的最优距离为4~8m,采用前排抗滑桩加固时,可综合考虑布设位置对边坡的长期加固效果,防止出现抗滑桩前部土体在不利条件下产生局部失稳。

马峰主持博士论坛

王博博士交流分享

李怀鑫博士交流分享

参会研究生导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详细点评,与会学生开展了积极交流讨论,他们表示,将以本次学术活动月为契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和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文来源:袁有栋、李振杰

审核:葛楠、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