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本学科点共承担科研课题336项,总经费1.7亿元,其中纵向经费1.2 亿元,横向经费0.5亿元。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37项,其它项目290项。
本学科在冻土地区公路路基路面修筑技术、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成套技术、沙漠高速公路路基压实技术和路面结构、路面材料结构理论与改性技术、山区生态高速公路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冻土地区公路路基路面修筑技术方面,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等系统地研究了青藏公路等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路面的修筑技术,形成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的成套技术,研究成果在青藏公路上得到了应用。成果获得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在黄土地区高速公路成套技术方面,依托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开展了黄土物理特性、浸水特性、边坡防护、地基承载力、横断面设计、病害处治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黄土地区路基修筑成套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在沙漠高速公路路基压实技术和路面结构方面,依托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开展了沙漠地区选线、边坡设计、路基压实以及路面结构研究,形成沙漠地区公路设计施工系统技术,部分研究成果已编入交通部《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成果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在路面材料结构理论与改性技术方面,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等,从半刚性基层材料及设计方法、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及改性沥青技术、新材料开发以及路面结构等方面开展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被纳入《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即将颁布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在山区生态高速公路关键技术方面,依托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秦岭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保持技术研究”和省级项目“秦岭山区生态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研究”等构建了高速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提出相关的生态恢复技术措施,从技术上建立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保障支撑系统,开创了我国生态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
“十五”期间,本学科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84篇,其中被SCI收录4篇,EI收录270篇;获得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研究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共培养博士生216 名、硕士生537 名。培养了郝培文、张争奇和许金良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青年学术带头人。
“十五”期间,本学科在“211工程”建设基础上,道路结构与环境实验室新增建设面积6000 m2,新购置了HVS加速加载试验设备、MMLS足尺试验设备、离心试验机,自行研制了大比例路基沉降试验台;冻土工程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低温环境下路基路面结构与性能测试系统,购置了冻融试验仪、冻土疲劳试验机等设备。路面材料结构与性能实验室购置了ξ电位仪、全自动比表面积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完善了路面结构分析和性能评价手段。正在建设中的道路水害机理模拟实验室建成后将新增建筑面积3000 m2。
2001年“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道路材料与结构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通过交通部评估,并是唯一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实验室,获得交通部“十一五”重点实验室设备专项投资。
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博士生导师11名,科研经费比预期目标超过了7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明显增加,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一、二等奖数量以及SCI、EI收录论文数量明显增多。本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研究方向齐全、特色鲜明和总体实力雄厚的优势,在道路工程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圆满完成了本学科在“十五”期间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