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依托长安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实验室主任谢永利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雪戡。实验室立足于陕西、面向全国,针对交通建设中桥梁与隧道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难点与科技服务需求开展研究工作,力争将实验建成集科研重点、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研发中心,致力于维护实验室的行业影响力、争取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多年来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新型桥梁结构理论;桥梁结构抗震与抗风;桥梁结构检测、评估与维护技术;公路隧道结构设计理论及特殊区域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公路隧道运营环境改善及防灾减灾技术。针对以上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的具体研究重点包括:桥梁结构的抗风、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钢桥与新型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结构优化与承载性能分析;复杂桥梁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与应用桥梁损伤评估、承载能力评定与耐久性评估;桥梁维修加固新技术;黄土公路隧道围岩压力特征与施工技术;长大隧道的火灾机理与防灾救灾对策;长大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试验与仿真分析。
自2011年以来,实验室主要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以及教育部和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种渠道支撑,完成了系列桥梁与隧道重点研究课题,主要包括:桥梁结构优化设计与承载性能评估技术、桥梁抗风抗震关键技术、长大跨桥梁结构状态评估关键技术、钢桥与新型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维修加固新技术研究、公路隧道围岩性状与结构设计理论、黄土公路隧道围岩压力特征与施工技术、公路隧道冻害机理及防治技术、长大隧道的火灾机理与防灾救灾对策、长大公路隧道通风试验与仿真分析、超长沉管隧道基础沉降研究、沉管隧道节段接头构造型式及高水压2000年投入使用寿命止水带研究、公路隧道运营管理研究等。实验室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省部及企事业委托项目462项,共计获得科研经费35114.5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获得科研经费2514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118项,获得科研经费6173万元;厅局级科研项目24项,其他科研项目284项,获得科研经费28426万元。依托项目,获得国家奖2项,省部级16项;共计发表文章82篇,其中SCI检索31篇,EI检索246篇;发明专利76项,实用新型专利256项、软件著作107项、专著32部。近年来,实验室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不仅奠定了“陕西省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的行业领先地位,而且解决了陕西和全国交通建设中亟待回答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能长期稳定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实验室在省级实验室评估中,多次获得优秀。
稳定可靠的实验设备是保证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本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总值1700多万元。其中,美国产32通道超低频动态测试系统,日本产TDS-602数据采集系统,20MN长柱机,10MN预应力张拉测试系统及预应力松弛试验机等设备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精尖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日常管理责任到人,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参与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对于实验平台及大型设备由具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专门进行管理;对于常规及易耗设备落实到实验室专职人员建档分类管理。实验室实行设备使用统一收费管理,建立专门的收费制度。所收费用主要用于设备日常维护和新设备的引进与开发,实现了实验室实验、开发、维护、维修的良性循环。
实验室为实验研究人员、博士生、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制定并执行着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初步做到了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实验室遵循联合、开放、流动的原则,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工作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和专家来室开展前瞻性研究和重大课题研究。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为年青的科技人员提供国内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并在奖金分配上,向从事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倾斜,鼓励与奖励撰写科研论文。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总的基本思路是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开展设备有偿使用制度,提倡校内联合和对外全面开放,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以上项目优先开放,有力保证国家、省部委重大科研项目,全面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公路交通人才。力争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转化为适合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工程化共性、关键技术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
联系人:吴昊
联系电话:17792777727
网址:http://qlysd.chd.edu.cn/